取保候审并非 “无罪释放”,而是一种附有条件的非羁押强制措施。被取保候审人在期间若违反相关规定,不仅可能导致取保候审被撤销、重新羁押,还可能影响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。北京取保候审律师结合法律条文和实际案例,为您梳理取保候审期间的核心规定及违规后果。
一、必须遵守的核心规定
根据《刑事诉讼法》第七十一条,被取保候审人需严格遵守以下规定,这些规定是司法机关确保诉讼顺利进行的基础:
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、县:这是对被取保候审人活动范围的基本限制。执行机关通常为居住地派出所,若因就医、奔丧等特殊情况需外出,需提前书面申请并说明事由、行程及联系方式,获批后方可离开。北京取保候审律师曾处理一起案件,当事人因紧急家事未获批擅自离京,返回后被责令重新缴纳保证金,险些被收押。
住址、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变动需及时报告:变动后的 24 小时内必须向执行机关报告,确保司法机关能随时联系到被取保候审人。实践中,部分当事人因换工作、搬家未及时报告,导致办案机关无法传讯,直接触发违规预警。
传讯时及时到案:司法机关传讯是案件办理的重要环节,被取保候审人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接受讯问。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的,可能被认定为逃避侦查,直接导致取保候审被撤销。
不得干扰证人作证或毁灭、伪造证据:这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。包括不得联系证人要求其改变证言、不得藏匿或销毁涉案物品、不得与同案犯串供等。北京取保候审律师提示,即使是无意的行为(如删除与案件相关的聊天记录),也可能被认定为干扰证据。
二、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
保证金被没收:根据情节轻重,执行机关可没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。若被没收后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,需重新交纳保证金或提供保证人;若无法满足,则会被变更为逮捕。
保证人承担责任:若采取保证人担保,保证人未履行监督义务导致违规的,可能被处以 1000 元至 2 万元罚款;情节严重的(如协助逃跑),可能构成包庇罪,面临刑事处罚。
变更强制措施为逮捕:对于严重违反规定(如多次传讯不到、实施新的犯罪)的,司法机关会直接撤销取保候审,决定逮捕,将被取保候审人收押看守所。
影响案件量刑:违规行为可能被视为无悔罪表现,法院在量刑时可能酌情从重处罚,原本有机会适用缓刑的案件,也可能因此改为实刑。
三、律师如何协助规范行为
北京取保候审律师在当事人被取保后,会第一时间进行风险提示,结合案件特点明确禁止性行为;定期与当事人沟通,了解其活动情况,提前预判可能的违规风险(如外地出差需求);若发生疑似违规行为,会及时与执行机关沟通,说明情况争取从轻处理,避免事态升级。
取保候审期间的每一项规定都关乎案件走向和自身自由,切不可掉以轻心。北京取保候审律师提醒,被取保候审人应严格约束自身行为,遇有不确定的事项及时咨询律师,避免因疏忽大意付出沉重代价。